基层风采
院系风采丨机器的同理心:AI如何造福人类 ——新闻学院举办“技术哲学与人类未来”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18-03-27                                    浏览次数:198

     37日,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未来理事会专家成员冯雁教授为全校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名为机器的同理心——AI如何造福人类的主题讲座。冯老师在讲座中通过讨论机器同理心,和到场同学们探讨了科学如何用于人类,如何使人类可以得益这一富有哲学性的命题。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pC0ps70vtpibSicvcaJ0RBeKQkyCJoakWjS4WmM3WRaX0Nf6roPcDObQ7ibfPsbjMHKOIy83iacASd9MWSGJ05rDkw/640?wx_fmt=jpeg

  

        讲座主持人及对话人,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举办技术哲学与人类未来系列讲座的初衷。他提到,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语法已经被打断,我们正在创造新的语法。技术哲学和人类未来系列讲座,之所以定名中用哲学二字,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因为我相信我们的确已经到了另一个时代,我们开始要考虑一些终极的问题和现象。在这一系列的讲座中,每次会邀请一位兼具科学技术和人文情怀的嘉宾,对当下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人际社会的变化阐述他们独到的见解。张老师也希望这一系列讲座可以走出新闻学院,让更多同学参与其中。

  

       讲座开场后,冯雁老师先向大家展示了一款AI软件的demo——ZARATHESUPERGIRL。这是一个虚拟机器人,它可以通过对话来采集分析被测人的语言内容、语气、声调等元素,并以此来报告被测试者性格中的优缺点。在五分钟的对话中,ZARA询问了冯老师关于她上一次度假、最近生活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并且给出了数据分析。对话流畅自然,引得台下的同学们惊叹连连。

  

       接下来,冯雁老师通过透彻的理论分析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当下AI拥有同理心的可能性,科学家们如何对AI进行同理心的训练,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以及现阶段在立法等方面的跟进和保护问题。冯老师在演讲中提到的自己的经历和工作中的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也给大家带来了全新角度的观点。

  

       在张力奋和冯雁两位老师的对话环节,冯老师通过自己30年来和AI相关的研究经历提出一个看法:机器到今天越来越人性化,机器越来越像人,人越来越像机器,基于大数据的帮助,机器会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越来越懂得人类,理解人类。她希望机器变得比人类更强,从而帮助人类,同时也要通过算法约束它的中立取向,这也是现在AI方面的研究者们努力的方向。

  

       同时,冯雁老师强调,如今对于个人隐私方面的法律技术保护尚不完善,人工智能武器的威胁同样与日俱增,甚至达到了人机莫辨的程度,这是国际上的难题,也希望大家对此多加留意。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pC0ps70vtpibSicvcaJ0RBeKQkyCJoakWjx9fN3eb7XXyNick7bo1ib9A16bhohp8gYepvPbwwVgRic9kZThJVECLqw/640?wx_fmt=jpeg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提问环节,在场观众积极提问,不同专业的同学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疑问。对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问题,冯老师指出,其与前几次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科技研究者地位的提升和大数据的出现使技术飞速发展成为了可能。对于机器侵占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冯老师从技术水平和政策模式两个角度表示,机器并非侵占人类劳动岗位,而是将人类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在未来AI发展更成熟的时代的政策调整中,北欧国家的福利模式是可以参照的一个样本。

  

       讲座最后,冯雁老师鼓励同学们更多地去思考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世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保持人类在AI面前最大的优势。本次讲座在观众们的掌声中落幕,冯雁老师带来的关于AI的思考给同学们引入了全新的视野和思考角度,在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技术、使用技术,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需要新闻学子以更深厚的理论和更无畏的勇气去探索的话题。在接下来的技术哲学与人类未来系列讲座中,还会有更多的前沿话题等待着同学们一起探讨。

  

  

感谢新闻学院供稿


Copyright©2013 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2280 传真:021-6564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