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务处于2024年首次设立“书院导师院长奖”,旨在表彰在书院教育领域默默奉献、成果斐然的书院导师,弘扬其高尚的师德风范,激励导师团队不断探索和优化工作方法,深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携手推动书院教育质量迈向新高度。经院系推荐、书院遴选、教务处审核和公示等环节,最终来自五大书院的15位优秀导师获此荣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24年“书院导师院长奖”获奖人、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腾飞书院导师陈思明老师。

陈思明
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层次引进人才,复旦大学可视分析与智能决策实验室负责人(FDUVIS),复旦仲英学者。曾任德国弗劳恩霍夫智能分析和信息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AIS)研究科学家与德国波恩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复旦学士(2011)、北大博士(2017)。从事大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交互式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AI+VIS、大模型驱动的可视分析、社交媒体分析、自动驾驶、金融科技、数字孪生等,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IEEE VIS,IEEE TVCG, ACM CHI, CSCW,UIST等顶级国际人机交互人智协同会议以及期刊(CCF A)上发表40余篇文章。曾获评AI2000十年间国际可视化研究最有影响力提名奖(全球100名),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十余项,担任IEEE VIS 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IEEE CG&A国际期刊副主编,Visual Informatics期刊青年编委、IEEE PacificVis论文(VizNotes)主席,ChinaVis数据分析挑战赛主席,VGI Geovisual Analytics Workshop地理时空可视分析研讨会共同主席等。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fduvis.net 。
精彩语录
“我喜欢电脑、旅行和诗歌,这些爱好让我在科研和生活中找到了平衡。”
“科研,其实就像是在针尖上舞蹈。这个针尖,指的就是research question(研究问题)必须足够明确,精准到像一个针点一样小,只有这样后续的研究才不会偏离轨道。”
“我们很多同学会遇到选择困难症,我教你一个方法: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你大概率能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那么反过来,可以先把那些不想做的排除掉,剩下的可以归类为自己还比较喜欢的或者可以接受的,这时候就还是那句话:喜欢的事情,努力去做就好。”
育人事迹
从克卿到腾飞:身份的蜕变与传承
陈思明老师一直在腾飞书院担任导师,四年来带领了40余名腾飞书院本科同学进行生涯指导、科创指导等,作为亦师亦友的指导老师,陈思明老师经常说:“我对复旦的书院,是有着浓厚的感情的”。陈思明老师作为07级复旦大学校友,本科就读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当时是克卿书院的一名本科生。他的书院经历,从07年开始11年毕业,到2020年回归母校后,又再续前缘。

2021届腾飞书院同学班导师第一次见面会
书院教育,是复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书院有其独到的文化与底蕴传承,从做书院导师开始,陈思明老师就一直在思考,自己作为导师,能为书院的同学们带来什么。对于每一届书院的同学,陈思明老师总会召开师生见面会,从自我介绍开始,将自己在复旦的经历和点点滴滴和同学们娓娓道来,也会讲讲北大和德国的见闻,聊聊科研、讲讲生活,让同学们从进入复旦开始,激发起四年生活甚至更远的憧憬与想象。

腾飞书院师生午餐会活动
“复旦的四年是自己定义的四年,你可以发展各种技能点与兴趣爱好,尝试各种科研与科创,谈谈恋爱或者找到一辈子的好朋友,当然在这之前,别忘了好好上课是本职工作,绩点需要努力弄好。绩点像1,其它的像0,有了1再有后面的0,就可以成为1000+,但是如果只有0没有1,那还是0。“陈思明老师总是和新生小朋友们讲述着这样的理念,因为这是他本科入学的时候辅导员和他说的话。陈思明老师日常和书院学生交流、解决他们提出的困惑,亦师亦友,相伴成长。遇到新的前沿的技术,陈思明老师也会往群里转发给他们,希望让他们更快递成长。师生午餐会、导师下午茶,或者线上微信群交流,这些活动也都是陈思明老师常常和学生们一起的活动。
“和小朋友们交流很开心,他们的想法天马行空,但也有少年的朝气与执着,总有许多教学相长的时刻”。陈思明老师办公室的沙发,经常接待各种各样原因来找他的同学们,他总是微笑地和大家分享、答疑与解惑。他相信,教育是指导也是陪伴,是共同经历也是共同成长。
跨学科育人理念的践行者:
数据与人文的交响乐
在当今AI时代,学科边界逐渐模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日益加深。陈思明老师深刻认识到这一趋势,坚信跨学科教育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关键。他的育人理念是:在AI时代的背景下,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需要开阔的视野与专业的知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数据可视化:技术+人文艺术的结合
陈思明老师在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开设的《数据可视化应用及实现》课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育人理念。这门课程不仅涵盖了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与人机交互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数据可视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尤其是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领域,如金融科技、社交媒体与舆情分析、轨迹分析与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可视分析等。

2023年可视化课程中的可视化模拟大会
陈思明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创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例如,在《数据可视化应用及实现》课程中,他引入了“模拟可视化大会”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让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学术会议,从大会主席到论文主席,再到海报主席等角色,均由学生担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进行学术报告,还提高了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陈思明老师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数据可视化的基础理论,还结合了实际应用案例。他通过引入真实的数据案例,让学生了解科技竞争的激烈,树立爱国理想,努力创造属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视化软件。同时,课堂作业利用可视化的故事叙述特性,让学生创建可视化叙事项目,用数据讲述城市、家乡的美好变化与生活提升,讲述党与新中国奋进的年华,让同学们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并且学会用数据讲好中国故事。在课程中,陈思明老师特别强调数据背后的人文故事。他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数据可视化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情感和思想的传递。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也经过多年的建设,被评为复旦大学研究生思政标杆课程。

同学们制作的可视化明信片
AI4SocialScience:《走近人工智能》课程
陈思明老师还积极参与复旦大学推出的100门AI大课计划,开设了面向人文社科同学的《走近人工智能》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AI是什么、AI怎么用以及AI如何促进相关跨学科的思路与方法。课程吸引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话题并进行了深度调研,如“法律+AI”、“AI亲密关系”、“数字遗产”等前沿话题。这些讨论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促进了教学相长。中国语言文学系同学胡佳靓上完课后表示:真的是一门回味无穷的课,虽然作为文科生,没有接触过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但是我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非常感谢老师的细心教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甚至也可以给很少接触AI的同学科普很多,真的是选了就不后悔绝世好课。教学相长,陈思明老师也先后获得复旦大学青教赛一等奖与教创赛二等奖等荣誉。
陈思明老师的跨学科育人理念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教学项目中,更体现在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学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陈老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也是书院制度目标高度契合,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科研路上的引路人:
本科生从科研到人生的悉心指导
陈思明老师不仅在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科研指导方面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他坚信科研不仅是技术的探索,更是对未知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深化。他的科研指导不仅限于研究生,更延伸到了本科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学生。
本科生的科研启蒙
陈思明老师深知本科生在科研道路上的迷茫和困惑,因此他特别注重对本科生的科研启蒙。通过“腾飞科创计划”,他为本科生提供了接触科研的机会,帮助他们快速入门。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从审稿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他回到母校开始,每年都指导腾飞科创项目,至今已经超过20位同学参与并受益,其中不乏优秀的本科生发表国际顶级会议与期刊的优秀成果。从陈思明老师课题组推荐的出国同学也拿到了很好的offer,包括哈佛大学、卡耐基梅陇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等。

课题组同学赴重庆参加ChinaVis,费彦琳(左二)作口头报告
例如,陈思明老师指导的腾飞科创本科生费彦琳在中国可视化大会ChinaVis 2023上发表了题为《基于人物传记文本数据的叙事可视化自动生成系统》的论文,并受邀在大会上作了15分钟的口头报告,最后论文被CCF中文A类期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接收,费彦琳表示:“陈老师的指导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数据中挖掘故事,如何将技术与人文结合。他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费彦琳同学从大一和陈思明老师接触,到最后从大数据学院毕业,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并且毕业后去了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陪伴同学们4年本科的过程,陈思明老师也收获了很多开心与骄傲。

课题组同学赴日本东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孙一(右一)做口头报告
除了费彦琳同学,还有很多同学创造了属于他们本科科研的新高度,例如腾飞科创的孙一同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IEEE PacificVis 2024国际可视化会议上发了学术论文,并且受邀在日本做报告,他们关于自动驾驶的腾飞科创也被评为了优秀。对于陈思明老师而言,腾飞科创计划的推进,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自己在科研过程中收获了知识与对未来的规划,而他们每个人身上的特性和所做的事情,也往往会给导师带来一些启发。去年,来自第一届的腾飞科创本科生单弋获得直博生推免资格,跟随陈思明老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说,自己选择直博,和本科期间的科研经历是“最相关”的。今年上半年,单弋尝试自己走完投稿的全过程,尽管最后做出的成果并不是很完美,但这段经历让单弋觉得,做科研是一件可接受的事情。“我自己尝试过,并且觉得组里面的氛围很好,觉得愿意在这边再待个五六年——所以我才选择直博。”
陈思明老师创立的复旦大学可视分析与智能决策实验室(FDUVIS)经过5年的发展,已经发表了40余篇国际顶会顶刊(CCF A),他本人也在2022年被AI2000提名为2012-2022十年间可视化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学者提名奖,全球共100名。实验室的成果丰硕,开创和引领了许多国际研究方向,并且也落地使用。例如实验室发表的自动驾驶可视化评估的一系列工作,在国际可视化研究领域开创了这个细分方向,同时基于复旦大学与一汽的合作,也将研究落地应用在最新的自动驾驶车辆上。基于此,陈思明老师将2022年腾飞科创的题目设置为自动驾驶可视分析,让本科生们参与进来,收获实际的科研实践,也有了前面孙一同学在本科期间发表论文,去日本报告的故事。

2024届实验室毕业生同学合影(图中包括多位当年腾飞科创同学)
在2021年-2024年间,陈思明老师指导的本科生们先后组成3个队伍参与可视化领域国际顶级竞赛IEEE VAST Challenge(CCF A类国际顶会学术竞赛)和IEEE PacificVis Storytelling Contest,获得一项Outstanding Award和Contest Winner。培养的许多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生也获得国家奖学金与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等称号。FDUVIS实验室也因其交叉学科研究被评为相辉课题组,并获得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提名奖。

FDUVIS集体荣誉
互助、努力且快乐的实验室氛围
陈思明老师一直很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认为FDUVIS应该有一种文化传承,那就是快乐地学习,持续地努力,乐于分享,每个人愿意帮助大家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实验室一直有不同院系不同背景的书院本科生活跃的身影。
为了提升学术水平和知识储备,实验室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也会邀请国际各行各业的专家给同学们带来精彩的讲座。每周都会定期举行学术组会,作为实验室成员分享和讨论研究进展的重要平台。许多优秀的本科生跟着师兄师姐的课题,也在顶会上发表文章,甚至有最优秀的腾飞书院本科生,李翊瑄、赵心怡等同学,在国际CCF A类期刊上发表本科生一作的工作,让人映像深刻。这也成为了他们书院生活、复旦生活的重要的经历与回忆。


实验室一系列学术活动
通过这些丰富的学术活动,实验室的本科生们都能毫无障碍地参加,他们不仅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还能在讨论中激发创新的思维和灵感。陈思明老师倡导劳逸结合,实验室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多样,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促进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了庆祝每位成员的生日,FDUVIS会定期举办生日会。每2-3个月,我们都会为生日月的同学一起分享蛋糕和祝福。

FDUVIS生日会蛋糕
实验室每年都会组织两次出行游玩,春游和秋游,是实验室最为期待的团队活动之一。除了固定的春游秋游,实验室还会不定期组织团建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集体游戏、聚餐等。同时,实验室还会固定安排体育活动,鼓励大家进行体育锻炼,不论是乒乓球、还是羽毛球等项目,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放松和锻炼身体。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放松了身心,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FDUVIS体育与娱乐活动
创新创业的推动者:
在实践中探索科研之美
陈思明老师不仅在学术研究和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创新精神。他坚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际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都是实践性的学科真正在做中学,才是学习正道。陈思明老师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即使面临失败也不退缩,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
AI+党建新思路
陈思明老师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他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通过实践锻炼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他指导的腾飞书院李俨达等10名本科生的作品《BioVistory——基于自动生成可视化传记模式的数字党建领域先行者》获得红旅赛道上海赛区铜奖,复旦大学一等奖。这个项目通过自动生成可视化传记模式,展示了红色人物的传记故事,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也在思政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科技跨学科融合
陈思明老师将腾飞科创等科研平台成果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孵化。例如,他指导腾飞书院张鑫璨等同学完成的《联盟链的安全可视分析》项目,获得了长三角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竞赛“2021中国金融科技大学生创新奖”。这个项目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了联盟链的安全性,为金融科技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学生张鑫璨表示:“陈老师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我们指导,更在项目合作中教会了我们如何与企业专家沟通,如何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这段经历让我对未来的科研和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数字人文:让传统人文插上数据的翅膀
陈思明老师指导的腾飞书院本科生,大数据学院李翊瑄同学和同济大学设计学院的老师同学共同完成的《苏东坡一生的可视化》项目,不仅在学术会议上获得了高度评价,获得了IEEE PacificVis 2022 Storytelling Contest Winner,还在B站上获得了200次点赞、300次收藏与两百余次转发,起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这个项目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将苏东坡的生平事迹、诗词创作、地理轨迹等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苏东坡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价值。
郑伟莉是古籍所的一名博士生,她对数字人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主动找到陈思明老师想要学习数据可视化技术,最后和FDUVIS的陈玄、梅书鸿和蓝钰萱等同学们共同组成了人文+技术+艺术的跨学科团队,共同探索数据可视化技术如何帮助传统的“冷门绝学”音韵学更直观地被看见、以及更深入地被探索。郑伟莉带领合作小分队努力钻研,终于构建出了“文藻声韵”古汉语典籍韵部流变系统,参与了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获得了优胜奖,虽然不是第一名,但这对于文学博士生郑伟莉同学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突破,更加坚定了她对数字人文学术探索的决心。

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获奖证书
还有AI+教育,大数据+脑科学,数据新闻,智能设计,AI4Science等等有趣的话题,陈思明老师都会根据同学们的特色与擅长来培养和选育项目,他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际项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的期待。

包含了本科生、研究生与博士生的2025年新春合影
书院学生说
费彦琳(腾飞书院同学,大数据学院2020级本科生,CMU硕士):
陈老师的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他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老师的指导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数据中挖掘故事,如何将技术与人文结合。他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
张鑫璨(腾飞书院同学,大数据学院2020级本科生,Columbia硕士):
陈老师不仅在技术上给予我们指导,更在项目合作中教会了我们如何与企业专家沟通,如何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这段经历让我对未来的科研和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李翊瑄(腾飞书院同学,大数据学院2020级本科生,Georgia Tech博士生):
陈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我们指导,更在生活中给予我们关怀。他让我们明白,科研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和代码,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探索。
孙一(腾飞书院同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
陈老师的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他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单弋(腾飞书院同学,软件学院2020级本科生,大数据学院2024级博士生):
在模拟可视化大会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准备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还学会了如何与同行交流和合作。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让我对数据可视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书院学生寄语
我们很多同学会遇到选择困难症,我教你一个方法: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你大概率能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那么反过来,可以先把那些不想做的排除掉,剩下的可以归类为自己还比较喜欢的或者可以接受的,这时候就还是那句话:喜欢的事情,努力去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