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中午,由校党委统战部、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复旦大学民族联协办,校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工作室与复旦红石榴社承办的“百廿聚星河 同心铸梦章”——复旦大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在邯郸校区光华楼东辅楼草坪圆满举行。
本次文化节经过40余天的精心准备,共有来自13个民族的62名艺术爱好者、34名社团干部、志愿者参与活动前期筹备及现场工作。活动现场设置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展示、民族美食品尝、民族游戏体验、民族特色手工制作五个摊位,通过丰富的展区内容,有趣的互动游戏,为广大师生校友呈现了一场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
风采演艺厅
民族艺术的舞台
作为民族文化节的重头戏,主舞台区的精彩节目表演不容错过。
11:40,民间舞《象王行》以磅礴气势拉开文化节舞台表演的帷幕,紧接着民族舞《阿里郎》《白马》《刀郎麦西来普》、诗朗诵《大漠敦煌》、舞剧《风吹过山岗》、服装走秀《锦绣华裳》等9个精彩的节目陆续登场。



随着欢快的民族音乐响起,舞台上的舞蹈演员走下舞台带领观众跳起热情的《锅庄》、《萨玛》、《黑走马》等各民族民间舞蹈。师生手拉手围成圆圈,跟随着节奏踏歌起舞,欢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民族知识问答环节更是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一个个富有民族特色的问题引发阵阵抢答热潮。
在这里,民族艺术文化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现场最壮观的当属主舞台右侧的“民族瑰韵廊”。展区内,134件工艺品有序陈列——从手鼓、羊皮鼓等传统乐器和模型,到工艺精湛的凤凰冠、熠熠生辉的银饰三件套等华美服饰,再到纹样繁复的和田地毯、针脚细密的刺绣杯垫等特色手工艺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观众漫步其间,宛如置身一座浓缩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在方寸之间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多彩魅力。


同时,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民族服饰体验区,精心准备了15套来自白族、蒙古族、羌族、苗族等14个民族的特色服饰。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吸引了各民族师生驻足体验,拍照留念。不少身着民族服装的同学热情地与观众们合影,向他们介绍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欢声笑语中,各民族师生通过服饰这一文化载体,不仅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厚底蕴。

展区还邀请了上海市中华书画协会常务理事白建平老师现场为同学们题字,为大家展示中国笔墨艺术的魅力。


舌尖上的民族风情
在主舞台左侧,“同心风味坊”汇聚了来自全国30多个省份的50余种特色美食。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日常美食琳琅满目,美味可口——新疆羊肉串的烟火气、四川冰粉晶莹剔透的清凉、京族海鸭蛋流心的金黄、满族驴打滚的豆香绵软,吸引各民族师生们驻足品尝。


这里不仅是味蕾的乐园,更是文化的课堂。各民族师生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能参与民族美食相关的答题互动,在大饱口福的同时增长民族饮食文化知识。该展区还邀请了非遗文化推广者糖画艺人与茶艺师,糖画艺人手腕翻飞勾勒出同学们喜爱的图案,茶艺师动作熟练而有力,为大家泡出最佳口感的茶品,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欢乐的民俗体验


“石榴竞技园”欢笑声此起彼伏。投壶区围满了跃跃欲试的同学,有人屏息凝神瞄准壶口,箭矢入壶的清脆声响总能引发一阵欢呼。抛绣球、竹竿舞、捶丸、等民族民间体育让参与者们乐在其中,每个人都在活动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
“匠心巧艺亭”手作区备受欢迎。彩绘民族风区域最为热闹,十几位同学手持细毛笔,在空白脸谱上勾勒出各具特色的民族图案。这里的工作人员们也始终保持着温暖的笑,耐心地指导各民族师生们参与苗韵宋锦贴、端午艾韵囊、扎染风尚包等制作。


手作区还邀请了两位少数民族同学用民族文字为大家书写姓名或者其他喜欢的词语,拿到自己名字的同学们捧着纸张,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带回。阳光透过帐篷洒在书写区,为这温馨的文化交流时刻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本届民族文化节以130余件民族瑰宝、40余种特色美食、10个精彩演出和5大互动体验区,吸引了全校60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百廿复旦如星河璀璨,五十六个民族若繁星辉映。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各族学子正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以复旦人的使命担当,在文化交融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百廿薪火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未来。
下一年的文化节,我们不见不散!

红石榴社工作人员、志愿者合影
视频|苏畅
图片|沈懿骋、童睿紫炫、施懿玲
文案|阿曼尼沙汗
排版|阿曼尼沙汗
审核|哈丽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