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克卿书院2024级秦文星导师组和赵文娟导师组来到位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的上海医学院院史馆参观,了解上医的前世今生。
上海医学院,这座承载着中国西医教育百年沧桑的建筑——院史馆以实物、影像、文献为经纬,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医学人文画卷,让每一位参观者对医学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
进入展厅,同学们首先被“中国西医教育发源地”的定位所震撼。馆内通过大量史料、老照片、文物串联起 1927 年至今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了中国西医从 “被动引入” 到 “自主创新” 的蜕变。

上医人不仅有学风严谨,医术精湛的优良新传统,同时还有投身革命的红色基因。院史馆的展品中,抗战时期师生南迁的简陋教学设备和那些带着弹孔的药箱、布满补丁的白大褂诉说着医学院师生在战火中守护生命的故事。
1941年,在滇缅公路上,师生们用牛车运送药品,将手术室设在山洞里,这种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 的精神,正是医学人文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展柜中陈列的“赤脚医生手册”和“农村巡回医疗箱”等展品,不仅是历史见证,更让人联想到无数普通医务工作者扎根基层的奉献。改革开放后医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真实生动地体现了医学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联。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连廊通过影像和实物展现了上医人在抗疫、扶贫等国家战略中的身影,如援鄂医疗队的签名防护服,传递出强烈的使命感。

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3D 打印人工器官、CAR-T 细胞治疗等创新成果彰显着医学与科技融合的巨大潜力。
百年医脉承仁心,青春逐梦启新篇。上海医学院院史馆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事业的缩影。参观上医院史馆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场精神洗礼。同学们从中汲取到了学医的精神动力,理解了“为人群服务”校训的内涵,也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医疗体系的完善。
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前沿技术,更要传承乱世中,前辈们艰难求索的精神,勇担重任,坚守“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之初心,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以仁心为灯,以医术为刃,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答卷。

同学感想
参观院史馆,我深刻感受到上医百年历史的厚重与辉煌。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故事都让我为之动容。院史馆不仅展示了上医的发展历程,更传递了“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作为复旦上医的学生,我深感自豪,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医学理想。未来,我将以先辈为榜样,努力钻研医学知识,践行“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院训,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易翔
站在上海医学院院史馆的玻璃展柜前,我仿佛看见历史在消毒药水的气味中苏醒。最触动我的是一组黑白照片:林兆耆教授在防空洞里举着油灯授课,颜福庆院长为筹建中山医院奔走募捐的身影定格在雨中。这些褪色的影像里跃动着永不褪色的医学精神——在动荡岁月中坚守的学术品格,在时代巨变里永驻的济世情怀。当讲解员说起疫情期间校友驰援武汉的事迹时,我忽然懂得,那些玻璃柜里陈列的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代代相传的医者灵魂。
——张嘉怡
此次参观让我深刻理解了医学精神的内涵。我愿以前辈为榜样,传承医学精神,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院歌所唱“病日新兮医亦日进,医日新兮病亦日进”。也期待更多人走进这里,感受复旦上医的魅力与力量,体会医学的深刻与发展,共同为人类健康奋斗。
——周熙哲
有一块展板上写着1931年颜福庆在《现代医学教育的趋势》演讲中的一句话,“若然有人因为欢喜科学而学医,那我想也不是最好的目的......若然有人拿服务人类,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这才是最好的。”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这使得我反思学医的原因。我通过读书和看展览等进一步了解学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再一次印证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闫楚涵
参观院史馆后,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现代医学发展之不易。讲解员精彩的阐述,让我对学校的辉煌历程与医学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我坚定了信仰。
——张建欣
这次参观让我大脑中增添了一幅学校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当我看到展厅中的角色群雕和它们前面的文字时,一种无法言语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先人的奉献和努力应该被铭记,更应该被学习和传承。
——席鑫荣
这次参观像是一场与历史和未来的对话,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护理专业的方向。我会传承先辈精神,努力学习,在护理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复旦护理人的光彩继续闪耀,为守护人们健康不懈努力。
——蔡金含
我风尘仆仆地走进院史馆,它却以最鲜亮的形象接纳了我。在展厅里我们回溯了上医百年历史,膜拜了列位先辈,也重观了复旦与上医的携手共进,而正谊明道的校训贯穿始终。我深刻地感到我已在这路上迟到多年,但希望我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心永不迟到。
——秦一丹
文案丨江蕴琪
排版丨何吉星
责任编辑丨陈一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