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复旦学子看阅兵:阅兵中的音乐传播
发布时间:2015-09-29                                    浏览次数:255

作者: 郑薛飞腾(2012级新闻学院本科生)

93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这次大阅兵气势恢宏,场面磅礴。音乐既可以烘托情绪氛围,又能给阅兵将士提供很好的踏步节奏。因此,与阅兵相合的背景音乐,即中国联合军乐队的管乐、打击乐配乐引起了我的注意。

首先,与一般的交响乐不同,这次阅兵所用的背景音乐全部由打击乐和管乐组成演奏。一般的交响乐皆由弦乐担纲主力,但阅兵典礼中恰恰不取弦乐。从音乐传播的效果来说,这是十分合理的。从音色层面而言,管乐较弦乐音色更为厚重,特别是在露天场合中更有表现力。露天场合作为一个开放空间,与多重回响的室内空间不同,为音乐传播提供了更大的挑战。但管乐和交响乐的组合能够较好的客服这一困难。管乐与打击乐的组合固然有营造气势之长,但也有失于柔美之弊。在利弊之间,显然,抗战阅兵更应取气势之恢宏。这样的乐器选择也在另一些场合可见区异,比如,在复旦大学校庆110周年的升起典礼上,由乐团演奏的复旦校歌便都是由弦乐组合演奏的。这样会使校歌的音乐效果更加柔美,“母校”的形象更为动人。

其次,乐曲选择。本次共选五首合唱乐曲作为开场,皆是耳熟能详的歌曲,如《保卫黄河》《游击队歌》等。在编排上沿着时间轴线,最终以《强军战歌》这首体现当代军人气质形象的歌曲作为收尾,也展示中国当代军人风貌。与专业性合唱团队讲求艺术处理不同。在专业合唱团队的处理中,更注重强弱、情绪对比。但阅兵中的合唱则减少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调气势的表现。即使是在《太行山上》这样一首较为悲伤的歌曲中,由阅兵合唱团唱出的也更有悲壮色彩,营造了全民族、世界紧紧团结对法西斯同仇敌忾的情绪。

最后,从乐曲内部机理来看。在阅兵过程中,所伴随的乐曲也富有表现力。从节奏、曲调、旋律模进三个层面来看。在节奏层面,均选用富有进行曲风味的四二拍,这一方面有利于阅兵部队在相应的正反拍节奏点踢腿,另一方面也短促有力,显示出刚硬果敢的一面。在曲调方面,也不选悠扬之曲,多是富有行动力、号召力的曲调。而之于旋律模进,则打破了惯有的“主歌-副歌”“铺垫-高潮”模式,阅兵过程中,乐曲几乎不重复,且没有“铺垫”的感受,而全部在“高潮”的情绪昂扬的部分进行演奏。

正是基于这三个层面的交融辉映,整场阅兵一方面是一场举世瞩目的视觉盛宴,另一方面在观众的听觉感受上也着力颇多。






Copyright©2013 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2280 传真:021-65645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