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光华论坛 | 王军:以“匠心”赋能人生,用“创新”贡献价值
发布时间:2019-10-31                                    浏览次数:781

    1022日下午,复旦大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举行。宝钢股份热轧厂技能专家、技能大师王军为在场的400余名复旦师生作题为《匠心赋能人生,用创新贡献价值》的形势政策报告,场内座无虚席。报告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盛情主持。

讲座伊始,王军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从“工匠”的三个阶段分享其成长历程。第一阶段是“示范”,立志于钢铁报国,学海无涯成就创新型技能专家。成为一名示范者,必须怀钢铁报国之梦,并在岗位上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成为一名创新型的岗位工人。第二阶段是“引领”,迎接挑战解疑难,勇往直前成就技术性领军人才。知识需要生产,技术需要创新,产业工人必须在岗位上坚持创新。第三阶段是“带动”,为师带徒传技艺,主动创新成就知识型技能大师。王军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现已成为全国总工会的劳模工匠示范型创新工作室。

随后,他为在座师生介绍了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核心理念。他非常感谢宝钢的学习和创新氛围。即便他已踏入工作岗位,单位还希望他能够继续成长。在岗位创新这一有力抓手的帮助下,宝钢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相互进步,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并肩前进。王军表示,宝钢为其成长成才提供了三点优势。首先,现场工作的性质使得员工无需寻找研究课题,因为“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创新点就是价值点”;员工无需实验室,现场的岗位即是实验室,现场的班组、作业区、车间、分厂,乃至整个公司能够为其所用的人才都是研究团队成员;同时,现场工作有助于企业员工直接创造经济价值。

报告的尾声,王军总结道,要成为有价值的人,首先要成为能够创造价值的人,还要成为甘愿奉献价值的人。他认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应当具备三个担当:第一,岗位创新。今天的王军以及如此丰硕的创新成果离不开岗位创新,中国宝武的出色效益依靠的就是现场竞争力与员工创造力。第二,技能拓展。随着技术进步,员工需要在技能上不断优化、持续创造,并将拓展后的新技术传承给后来人。第三,价值奉献。即使是工人,也应把握合适契机,在生产现场开展科研项目,为企业创造真金白银。

在提问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获取灵感的途径、创新思维的普适性、国家创新与战略需求的衔接”等问题,王军都逐一进行细致回答。

今年5月,根据中央要求,国资委与教育部联合开展了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公开课一百讲,国企骨干担任高校校外辅导员等活动。根据安排,复旦大学和中国宝武有幸结对,521日,复旦大学·中国宝武“国企公开课”暨校外辅导员、企业顾问聘任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聘请了包括王军在内的4位中国宝武的技术骨干作为我校的“校外辅导员”,进一步挖掘校外的资源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校外辅导员们通过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实习实训、学生实践、企业开放日与学生深入交流,此次报告会正是“校外辅导员”系列交流活动之一。


Copyright©2013 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电话:021-65642280 传真:021-65645539